专利战,新能源圈的一场隐秘战争 | 焦点分析
文 | 雪小顽
编辑 | 苏建勋
“没有一个角落是安全的”
如果写一部新能源行业“史记”,当下这一卷,最贴切的标题莫过于:《专利风起,巨头混战》。
主动或是被动,卷进专利纷争的巨头名单越来越长: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科技、正泰新能……这其中,有些是曾经对薄公堂的老冤家,有的则是初登战场的新旗手。每一对都火药味十足。
大额的真金白银是最直观例证。中创新航7月末发布公告,称其被宁德时代起诉专利侵权,索赔9200万元。
这并非双方首次交锋。从2021年开始,宁德时代陆续对中创新航发起多项专利诉讼,索赔金额共计超过6亿元。多个回合下来,双方各有胜负,尚有纠纷悬而未决。
此时再起新争端,侧面印证了彼此和解的迹象甚微。
中创新航公告截图。来源:企业官网
旧怨之外,更多巨头是新赴战场。
典型代表是天合光能。这家布局N型TOPCon电池技术的光伏巨头,今年上半年频频出手:从起诉“中清光伏”等公司侵权(外界称其为“国内光伏行业首个进入审理阶段的知识产权纠纷案”),到向海关申请扣押阿特斯运往欧洲的组件货柜,天合光能在专利战场上一路高举高打。
近日,36碳针对专利纠纷话题联系天合光能。公司回应称:“天合光能作为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始终秉持着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立场。面对任何违法侵权行为,公司不仅是受害者,更是坚决反对并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积极行动者。”
该公司进一步表示:“我们深知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石,因此,天合光能不仅致力于确保自身业务运营中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还积极倡导并实践行业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合作。天合光能正在将太阳能电池和组件核心专利授权给第三方企业,并在专利授权下进行合作。”
展开全文
针对同一话题,36碳同时联系了涉事另一方阿特斯,公司未予回复。
从锂电到光伏,这一轮专利战风起云涌,迹象发端于2020年。北京易聚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周美华,从事专利法律事务多年。据她观察,四五年前,新能源领域较少出现专利纠纷——转折点是宁德时代在2020年起诉另一家锂电池企业塔菲尔新能源,索赔1.2亿元——这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新能源专利战场。
如今战火不仅覆盖更多行业,还蔓延到产业链上各细分环节。
2023年,国内锂电池隔膜行业龙头恩捷股份起诉金力股份专利侵权,索赔2.1亿元。作为多起锂电专利案件的代理律师,周美华从中感受到,专利纠纷已经从电池产品本身,延伸到上游的关键部件和材料,在各环节打得越来越细。
风波近期也升级到海外。8月初,一直以低调姿态对外的晶澳科技向媒体证实,已在欧洲起诉正泰新能,涉诉专利是TOPCon相关技术。
从过往案例来看,国内企业在海外发生专利纠纷,另一方大多是国外同行,同为国内企业的两家出海缠斗并不多见。不难看出,新能源专利纷争正愈演愈烈,从国内延伸向全球化市场。
“现在没有一个角落是安全的。”周美华说。
法律攻守,与商业阳谋
法律场上的刺刀见红,其实是生意场上常打的一手明牌。
“企业密集发起专利诉讼,更多是一种商业策略,而非法律决策,目标也不完全是为了判赔额。”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资深知识产权律师雷电告诉36碳,“企业倾向于通过这种手段去打压对手,保护自己的市场地位。因为技术往往具有通用性和相似度,借此发起专利诉讼,就成为一个好用的商业竞争工具,实际效果也达到了很多人的预期。”
最常见的情况是,企业利用专利诉讼去狙击竞争对手IPO,尤其是在对技术创新要求更高的科创板,起诉专利侵权无疑是直击对手命门。
至于结果,对手轻则被拖慢上市进程,重则导致IPO终止。
2019年,科创板首批受理公司安翰科技在报送上市申请大约两个月后,遭遇对手重庆金山的8项专利侵权起诉。
在案件进展过程中,安翰科技发布公告称:“鉴于相关诉讼涉及公司主营业务,诉讼周期较长,预计无法在审核时限内彻底解决上述诉讼事项……本公司经审慎研究决定,主动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
正因安翰科技直接明确点名,是由于专利纠纷终止IPO,该案在业内被称为“科创板专利纠纷第一案”。但更多时候,企业并不愿公开承认自己放弃IPO的原因是遭遇专利起诉。
诉讼发起方同样讳莫如深,哪怕这类手段已是业内常态。
有专业人士告诉36碳,原告方对外不愿承认自己的目的是阻止别人IPO。但他们发起诉讼的时间点,常常选在对手上市审核的窗口期,期间甚至会针对不同类型的专利纠纷(常见的有专利无效、专利侵权、专利权属),多频次地发起诉讼。“这种操作在法律层面没有问题,企业的顾虑是在商业道德上,不想被架起来。”
正是看到了专利纠纷对IPO的影响,很多企业会在申请上市的筹备阶段就提前应对。
周美华曾在电镀设备厂商东威科技申请上市之前,为其提供专利法律服务。她回忆,当时企业针对市面上低价竞争的仿制产品,发起专利诉讼,旨在夺回市场定价权。同时,针对预料中来自对手发起的专利无效和专利侵权,提前做了应诉准备。东威科技最终成功上市。
除了影响IPO之外,企业间的专利之争,更多是实打实的市场份额与客户之争。
这在供应链和招投标体系下尤为明显。例如两大消费锂电巨头ATL和珠海冠宇之间的多场专利之争。两家均为苹果的供应商,是直接的竞争对手。
2021年开始,ATL多次对珠海冠宇发起专利诉讼,涉案金额最高超过1亿元。一位接近珠海冠宇的人士告诉36碳:“双方打得挺激烈,在其他国家也有专利纠纷,其实就是为了争夺客户。”今年5月,珠海冠宇对外宣布向ATL发起反击。
珠海冠宇公告截图。来源:企业官网
“通过发起专利诉讼去抢占市场份额,这类案例很常见。”周美华说。在她代理过的诉讼中,曾有汽车零配件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到某知名车企的供应商名录。
同样,在招投标过程中,采购方会考虑竞标单位的相关技术是否存在侵权风险。若此时投标企业遭遇被诉,基本上等于将中标机会拱手让人。
“通常情况下,企业一旦决定发起专利诉讼,会向被诉企业及其客户分别发送律师函和通知,有的还会直接将客户方也列入被告名单。”雷电解释说,“客户如果收到这种通知,会谨慎考虑停止合作,规避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从狙击IPO到争夺客户,专利纠纷与商业竞争之间的强关联,映照了近期新能源专利战密集发生的原因。
在周美华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之间争夺客户的攻势更猛。“市场好的时候,你有钱赚,我也有钱赚,那我干嘛打你。市场不景气的时候,纠纷才比较多。”
专利战,是当下新能源市场的另一个面相。
企业的输赢、姿态与内心戏
“我们有多大概率能赢?”企业老板们对律师的提问,大多开门见山。
接下来的诉求和策略,则更见一家企业的风格。36碳了解到,有的企业在被诉之后,无论案子输赢、侵权与否,诉求是“一定要把对方打趴下”。
言外之意,是要把对手的专利无效掉——这是为了震慑对方,对外树立一个姿态:“我不是好惹的,你不要想轻易动我。”争的是气势和谈判地位。
申请专利无效,是被诉企业最常用的应对策略和反制措施。这是因为,一旦对方的专利被宣告无效,意味着其起诉的权利基础不复存在,即事实根基不在,诉讼本身也就不成立。
例如在珠海冠宇与ATL的对阵中,前者的应对手段主要是申请对方专利无效。
两军对垒,互为攻守,在专利纠纷中也是如此。
“你对我发起诉讼,我也可以对你发起,大家相互打的情况很常见。”雷电说,“尤其是大型头部企业,手上有几千件专利,找一个和对方技术产品类似的专利并不难,只要想找,肯定能找出来。只不过是企业在决策时判断要不要找的问题。”
和所有商业决策一样,企业处理专利纠纷,也是计算经济账的过程。
原被告双方心里都有一杆秤。据36碳了解,即使企业认识到自身存在极大的侵权可能性,也未必立刻主动停止侵权。在案件审理期间,企业会综合评判:是否抢时间去打专利无效、申请专利无效的成功概率、技术规避的可能性、是否继续销售涉诉产品、会不会商誉下降丢失客户……
当这些有了初步定论,企业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应对的成本合不合算。以上一笔笔账算下来,企业才会做出决策。
原告方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十足的胜算把握,企业会事先评估诉讼动作对市场的影响,以及一旦败诉会面临的风险,据此决定是否主动发起诉讼。
至于双方最关心的赢面,对专利纠纷而言,法律上的赢和商业上的赢,是两回事。
“我们会和企业详细地沟通,先评估法律结果,再进行商业分析,具体看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和商业决策。”周美华告诉36碳,后者,才是最终决定诉讼策略和打法的关键。
除了一争胜负,通过谈判和解从对手走向合作伙伴,也是专利领域常见的剧本。
2023年5月,隆基绿能与韩华正式达成专利交叉许可,结束了持续4年的专利之争。
根据隆基公告,本次专利交叉授权后,双方有权在全球范围内合法使用相关专利技术,并承诺撤销双方之间(包括关联方)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诉讼及专利无效程序。撤诉后,双方在全球范围不存在任何专利纠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普通量级的专利案件更多是争个输赢,但巨头之间的缠斗,由于双方经济、技术实力相当,通常耗时长达数年,难分胜负。”
谈及大企业之间的纷争,周美华分析道,“我判断这类案件的最终结果,大概率会走向和解。只不过是和解条件谈判到什么程度,发生在哪个时间节点而已。”
商业世界中的敌与友,向来是一体两面。这一波新能源专利混战,故事走向大抵如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