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叛亲离?7000哈马斯打起内战,以防长:将摧毁所有地下隧道!

Connor 欧意交易平台 2025-10-15 1 0

以色列军队刚撤离,加沙街头立刻枪声四起。一名哈马斯高级指挥官的儿子倒在血泊中,加沙氏族武装公开叫板“剿灭老鼠”,昔日“抵抗英雄”为何众叛亲离?背后暗流涌动的,不仅是派系厮杀,更是一场重塑中东命运的权力争夺。

停火背后的权力真空:枪声取代炮火的48小时

10月10日,以色列部队按停火协议撤出加沙城,然而战争的结束并未带来和平。据巴勒斯坦消息人士透露,仅48小时内,加沙地带爆发至少12起武装冲突,死亡人数升至27人。

在加沙市泰勒哈瓦区,300余名哈马斯武装人员包围氏族据点,与杜格穆什家族展开巷战,居民惊恐描述:“我们躲避的不再是以军炸弹,而是自己人的子弹。”

众叛亲离?7000哈马斯打起内战,以防长:将摧毁所有地下隧道!

冲突的导火索看似是积怨爆发——哈马斯指控氏族武装在战争期间“通敌以色列”,而氏族力量则斥责哈马斯“秋后算账”。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以色列撤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

哈马斯虽试图通过召回7000名安全人员重建控制,但其权威已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汗尤尼斯一名反哈马斯指挥官阿斯塔尔在社交媒体的宣言极具象征意义:“你们的地道毁了,权力没了!从现在起,加沙不再有哈马斯!”

哈马斯的困局:从“抵抗象征”到众叛亲离

两年前,哈马斯凭借“反以斗士”形象获得部分民众支持,但长期战争彻底暴露其治理困境。加沙内政部的数据显示,战后约50万流离失所者返回家园,但他们面临的是破碎的基础设施、匮乏的物资,以及哈马斯与地方势力争夺控制权的乱局。

一名当地分析人士指出:“氏族武装曾与哈马斯合作,但在以军轰炸中最先受损的往往是平民区,氏族认为哈马斯为保存实力牺牲了他们的利益。” 杜格穆什家族成员更直接控诉:“哈马斯突袭我们避难的医院,只为抢占建筑作新据点!”

众叛亲离?7000哈马斯打起内战,以防长:将摧毁所有地下隧道!

展开全文

这种矛盾在10月11日的医院交火中达到高潮:哈马斯称行动是为报复“2名成员被害”,但医疗部门统计显示,死者中近七成是氏族成员。当哈马斯将枪口对准同胞时,其民意基础正加速崩塌。

以色列的“后手棋”:人质协议背后的战略算计

就在加沙内乱升级的同时,以色列防长卡茨在社交平台公开发声:一旦人质获释,以军将“全面摧毁哈马斯隧道网络”。这一表态揭露了停火协议的潜在逻辑——用短期停火换取长期军事主动权。

根据协议,哈马斯需释放20名生还人质并归还28具遗体,换取以色列释放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但以方坚持拒绝释放涉及恐袭的要犯,迫使哈马斯在舆论压力下妥协。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更将停火称为“历史性时刻”,背后隐含着对特朗普到访后中东新秩序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以军对隧道网络的打击计划已纳入“国际机制”框架。这意味着,未来行动可能借助美国技术支援,将军事行动包装为“反恐合作”,从而削弱哈马斯的地缘资本。

中国角色的静默博弈:从调解者到秩序构建者?

加沙乱局中,中国的态度耐人寻味。尽管未在近期事件中高调发声,但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长期立场——支持“两国方案”、呼吁停火止战——为其保留了调解空间。

众叛亲离?7000哈马斯打起内战,以防长:将摧毁所有地下隧道!

与美国偏袒以色列的策略不同,中国更强调“巴勒斯坦权益保障”与“地区自主治理”,这一立场在加沙民众对哈马斯失望的背景下可能获得更多认同。

有中东学者分析,中国若参与加沙重建,可能以基础设施援助为切入点,例如修复医院、供电系统等民生项目,通过经济合作淡化派系矛盾。

但这种介入需警惕风险:一方面,哈马斯若被边缘化,中国需与新兴地方势力构建关系;另一方面,美国主导的“隧道清除行动”若造成平民伤亡,可能引发阿拉伯世界对西方双标的不满,反而助推中国“公平调解者”形象。

未来局势:三个关键变量决定加沙命运

1. 氏族武装的“反哈马斯联盟”能否成型?

目前反抗力量仍处于分散状态,但若汗尤尼斯、拉法等地的武装团体联合,可能形成足以抗衡哈马斯的地方政权雏形。

众叛亲离?7000哈马斯打起内战,以防长:将摧毁所有地下隧道!

2. 以色列“剿隧行动”会否触发二次战争?

隧道是哈马斯的军事命脉,以军若强行摧毁,可能迫使哈马斯放弃停火协议,甚至以火箭弹反击,导致局势再度升级。

3. 国际力量如何填补治理空白?

联合国及阿拉伯国家能否推动选举?埃及、卡塔尔等传统调解方是否愿意接纳氏族代表参与谈判?这些将决定加沙能否避免沦为“军阀割据”之地。

加沙的枪声,是旧秩序崩塌的哀鸣,也是新格局诞生的阵痛。

当哈马斯从“抵抗者”沦为“内战主角”,当以色列的炮火被氏族巷战取代,这片土地的创伤早已超越领土之争,演变为一场关于生存规则的重塑。

而在这场乱局中,真正值得关注的或许是:谁能在废墟中读懂平民的绝望,谁才能真正赢得加沙的明天。

评论